炒股就看,北京权威,批次平均专业,集中及时,供地全面,收官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揽金率
每经记者 王佳飞 北京报道
2022年6月1日,亿元溢北京二批次集中供地收官,北京计划出让的批次平均17宗地块中,14宗成交,集中其中7宗底价成交,供地3宗流拍。收官
根据中指研究院统计,揽金率14宗地共计揽金499.6亿元,亿元溢成交规划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,北京平均溢价率5.35%。6月1日,中指研究院土地事业部负责人张凯通过微信向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:“受疫情影响土拍推迟一周进行,但土拍热度依旧有回温迹象。”
5月31日,北京2022年二批次集中供地首日,包括二环外黄金地段的丰台区亚林西地块等在内的7宗地底价成交,总成交价格218.1亿元,剩余7宗进入今日的现场竞拍环节。
备受关注的太阳宫地块吸引了中海、金茂、首开+保利+建工联合体等7方竞争,很快便达到了66.815亿元的地价上限,之后进入政府产权份额阶段,但很快又到达了10%上限,最终以摇号方式确认了中建玖合(二局)中签。地块住宅楼面地价约8.8万元/平方米,以销售指导价13万元/平方米来计算,购房人将来的购买价格约11.7万元/平方米。
朝阳区崔各庄乡奶西村两宗地块分别被中建智地(一局)和首开收入囊中。
丰台区小瓦窑地块竞争异常激烈,是本轮集中供地中报名房企最多的地块。现场争夺进行了41轮,达到了26.45亿元地价上限和现房销售面积3万平方米上限,最终被电建和首钢联合体幸运地摇号中签,住宅楼面地价约4.46万元/平方米,销售指导价为7.5万元/平方米。
顺义新城第19街区地块仅经过两轮竞价,便被中海以54.7亿元拿下,未来销售指导价为5.97万元/平方米。
昌平区平西府地块被华润和葛洲坝联合体以44.16亿元地价上限附加1000平方米现房销售面积拿下,住宅楼面地价约3.53万元/平方米,销售指导价为6万元/平方米。
唯一没有确认最终买家的是顺义薛大人庄地块,该地块吸引了华润、首开、保利、懋源等开发商参与,竞拍同样达到了19.55亿元地价上限和3万平方米现房销售上限,触发了竞高标准建设方案环节,未能当场出结果。懋源作为本次土拍中为数不多的民营房企,能否摘地还未可知。
加之昨日底价成交的7宗地块,根据中指研究院统计,本次成功出让的14宗地共计揽金499.6亿元,成交规划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,平均溢价率5.35%。
本次集中供地延续了一个明显趋势,民营房企参与度并不算高,目前来看仅有龙湖略有斩获。
北京链家研究院认为,从参拍情况来看,房企对北京市场的信心有所修复,参与房企达30家,央企、国企、区域城投等“国家队”仍为主力,万科、葛洲坝、首农发展等久违房企再度现身。其中,华润二批次参拍率超6成、报名9宗、斩获2宗;北京城建与首开均报名6宗,分别竞得2宗及1宗;中海报名5宗,落子2宗;中建系报名4宗、收获2宗,中建二局摇号竞得最大热门太阳宫地块。此前货值较为充足的旭辉、金地未参与本次土拍。从最终结果来看,由于摇号签运与企业开发策略等因素,央企国企依然是本轮土拍主角。
对于此次供地整体情况,张凯认为:“房企本次仍然延续了去年二批次之后的竞价风格,即以核心区域去化有保障(特别是销售指导价倒挂)的地块为主要竞拍目标,且特别青睐纯商品住宅用地。流拍和底价成交地块多位于配套尚不成熟的区域,亦或是周边竞品项目去化不理想的位置,又或是因为捆绑了商业用地或托幼用地等。房企仍然青睐于短平快且利润空间足够的优质项目。”
6月1日,北京链家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岳微通过微信向记者表示,北京市场购房者以真实的居住与改善需求为绝对主体,主管部门的政策具有较强稳定性与连续性,开发企业也更强调区域深耕与品牌效应,三方意愿共同推进下,相信北京新房市场能够保持稳健发展的有利态势。
“随着疫情影响的进一步减弱,在全国经济环境及政策宽松背景下,预计北京市政府将会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节、简化企业办理手续流程、合理安排其余土地出让,北京新房市场也将持续修复。”岳微表示。
顶: 14287踩: 97
北京二批次集中供地收官,揽金499.6亿元,平均溢价率5.35%
人参与 | 时间:2025-07-07 00:44:37
相关文章
- 发达国家有责任和义务为应对气变提供更多资金
- 自然基金委通报多起学术不端:12人被处理,追回逾百万经费
- 为221个项目放款457亿元!四川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金额居全国第二
- 蔚蓝锂芯:拟2.8亿美元在马来西亚新建10GWh圆柱锂电池制造项目
- 关于网传防疫人员将一男子压控在地调查情况通报
- 美股没跌完,港股已确认中长期底部?90万人观看,#金麒麟海外投资峰会#股市观点一览!
- 兴证策略张忆东:一旦经济衰退,美国通胀就像牛皮癣一样很容易再次复发
- 日本出手后,1980年代“逆向货币战”重演?还会有广场协议吗?
- 北京市高院院长寇昉:积极打造高水平金融法治协同平台
- 全球产业链变局下,“数字韧性”能否帮助企业穿越周期
评论专区